人类新史
第四章 自由民、文化的起源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技术进步没有解放人们
萨林斯的文章首先出现在让-保罗·萨特的杂志《现代》(LesTempsmodernes)上,18也许是卢梭发明的“臆想史前史”体裁中最后一个真正伟大的范例。这篇文章的论点是,至少在工作时长方面,维多利亚时代关于持续改进的叙事是一种完全的倒退。技术进步并没有把人们从物质需要中解放出来。人们并没有工作得更少。他指出,所有证据都表明,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大多数人花在工作上的总时长反而趋于增长。更具挑衅意味的是,他坚持认为,早期人类未必就比现代消费者更穷。他认为,事实上,很容易想象在我们早期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中,人类过着物质极度丰裕的生活。P110
觅食者很轻松
的确,按照我们的标准,一个觅食者看起来或许非常贫穷,但是采取我们的标准显然是非常荒谬的。“丰裕”(abundance)不是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它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轻松获得他认为要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所需的一切。萨林斯认为,按照这些标准,大多数已知的觅食者都很富足。许多狩猎-采集者乃至园耕者,似乎每天只花费2~4个小时从事一些可以被视为“工作”的事情,这个事实本身就证明了他们的需求是多么易于满足。P110
第五章 多季以前
社会通过拒斥而自我界定
特定文化如此,文化区亦如此;或者正如莫斯喜欢的说法,“文明”也是如此。由于几乎所有既存的风格、形式或技术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可以获得,所以文化区或文明必定产生于某种借鉴和拒绝的组合。关键的是,莫斯指出这个过程往往相当自觉。他尤其喜欢举中国宫廷中关于是否采纳异域风格与习俗的辩论为例。比如,一位周代君王的幕僚和封臣们拒绝穿匈奴(蛮族)的衣服、用骑兵来代替战车,于是他发表一番远见卓识,煞费苦心地向他们呈现礼仪与风俗之间、艺术与时尚之间的区别。莫斯写道:“社会通过互相借鉴而生存,但它们通过拒绝而非接受借鉴来自我界定。”P151
第六章 阿多尼斯的花园
觅食者会不停切换生产方式
现在,所有读者都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种惯用叙事与现有证据几乎无一相符。在长期被视为“农业革命”摇篮的中东肥沃新月地带,其实从来没有出现从旧石器时代觅食者向新石器时代农民的“转变”。从主要靠野生资源为生,过渡到一种基于粮食生产的生活,大约花了3000年的时间。尽管农业使更加不平等的财富集中成为可能,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平等在农业发端的千年之后才开始出现。其间的几个世纪中,人们实际上一直在试水农耕,你愿意的话也可以称之为“种着玩”(play farming),他们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之间切换,就像他们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之间穿梭那样。P215
第八章 想象的城市
近亲血缘关系的反例
这类进化模型假设我们最强的社会纽带基于近亲血缘关系,但这个假设有着明显的反例:很多人并不怎么喜欢自己的家人。这种情况很普遍,即使是在现存的狩猎-采集者社会中。很多人似乎觉得一辈子生活在亲人中间太过令人不快,因此选择远走他乡,只是为了远离亲人。p242
第十二章 结论
人类社会的神话
事实上,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我们现在能更清楚地看透,比如说,有这样一项在其他方面都很严谨的研究,其出发点却是些未经检验的假设:认为人类社会有某种“原初”形式;其本质是善的或者是恶的;曾有过一个不平等和政治自觉都尚不存在的时期;发生了一些事情改变了这一切;“文明”和“复杂性”总是以人类自由为代价;参与式民主在小群体中是自然而然的,但是随着规模增大到诸如城市或民族国家,就不适用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神话。 p452
评论